目录介绍
- 01.前沿简单介绍
- 02.为什么要重构
- 03.到底重构什么
- 04.什么时候重构
- 05.又该如何重构
01.前沿简单介绍
- “重构”这个词对于大部分工程师来说都不陌生。不过,据我了解,大部分人都只是“听得多做得少”,真正进行过代码重构的人不多,而把持续重构作为开发的一部分的人,就更是少之又少了。
- 一方面,重构代码对一个工程师能力的要求,要比单纯写代码高得多。重构需要你能洞察出代码存在的坏味道或者设计上的不足,并且能合理、熟练地利用设计思想、原则、模式、编程规范等理论知识解决这些问题。
- 另一方面,很多工程师对为什么要重构、到底重构什么、什么时候重构、又该如何重构等相关问题理解不深,对重构没有系统性、全局性的认识,面对一堆烂代码,没有重构技巧的指导,只能想到哪改到哪,并不能全面地改善代码质量。
02.为什么要重构
- 重构这个词可能不需要过多解释,但我们还是简单来看一下,大师是怎么描述它的。软件设计大师 Martin Fowler 是这样定义重构的:“重构是一种对软件内部结构的改善,目的是在不改变软件的可见行为的情况下,使其更易理解,修改成本更低。”
- 当讲到重构的时候,很多书籍都会引用这个定义。这个定义中有一个值得强调的点:“重构不改变外部的可见行为”。我们可以把重构理解为,在保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,利用设计思想、原则、模式、编程规范等理论来优化代码,修改设计上的不足,提高代码质量。
- 重构是避免过度设计的有效手段。在我们维护代码的过程中,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,再对代码进行重构,能有效避免前期投入太多时间做过度的设计,做到有的放矢。
03.到底重构什么
- 根据重构的规模,我们可以笼统地分为大规模高层次重构(以下简称为“大型重构”)和小规模低层次的重构(以下简称为“小型重构”)。
- 大型重构指的是对顶层代码设计的重构,包括:系统、模块、代码结构、类与类之间的关系等的重构,重构的手段有:分层、模块化、解耦、抽象可复用组件等等。这类重构的工具就是我们学习过的那些设计思想、原则和模式。这类重构涉及的代码改动会比较多,影响面会比较大,所以难度也较大,耗时会比较长,引入 bug 的风险也会相对比较大。
- 小型重构指的是对代码细节的重构,主要是针对类、函数、变量等代码级别的重构,比如规范命名、规范注释、消除超大类或函数、提取重复代码等等。小型重构更多的是利用我们能后面要讲到的编码规范。这类重构要修改的地方比较集中,比较简单,可操作性较强,耗时会比较短,引入 bug 的风险相对来说也会比较小。你只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编码规范,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。
04.什么时候重构
- 个人比较反对,平时不注重代码质量,堆砌烂代码,实在维护不了了就大刀阔斧地重构、甚至重写的行为。有时候项目代码太多了,重构很难做得彻底,最后又搞出来一个“四不像的怪物”,这就更麻烦了!所以,寄希望于在代码烂到一定程度之后,集中重构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,我们必须探索一条可持续、可演进的方式。
- 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,你可以看看项目中有哪些写得不够好的、可以优化的代码,主动去重构一下。或者,在修改、添加某个功能代码的时候,你也可以顺手把不符合编码规范、不好的设计重构一下。
- 技术在更新、需求在变化、人员在流动,代码质量总会在下降,代码总会存在不完美,重构就会持续在进行。时刻具有持续重构意识,才能避免开发初期就过度设计,避免代码维护的过程中质量的下降。而那些看到别人代码有点瑕疵就一顿乱骂,或者花尽心思去构思一个完美设计的人,往往都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代码质量观,没有持续重构意识。
05.又该如何重构
- 在进行大型重构的时候,我们要提前做好完善的重构计划,有条不紊地分阶段来进行。每个阶段完成一小部分代码的重构,然后提交、测试、运行,发现没有问题之后,再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重构,保证代码仓库中的代码一直处于可运行、逻辑正确的状态。每个阶段,我们都要控制好重构影响到的代码范围,考虑好如何兼容老的代码逻辑,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写一些兼容过渡代码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让每一阶段的重构都不至于耗时太长(最好一天就能完成),不至于与新的功能开发相冲突。
- 小规模低层次的重构,因为影响范围小,改动耗时短,所以,只要你愿意并且有时间,随时都可以去做。实际上,除了人工去发现低层次的质量问题,我们还可以借助很多成熟的静态代码分析工具(比如 CheckStyle、FindBugs、PMD),来自动发现代码中的问题,然后针对性地进行重构优化。